您的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 详细内容

“五育”润心 向阳成长 让生命如花绽放——重庆市一体化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冉霞 李清华 张希 姚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5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7日 点击数: 【字体:

重庆市全面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坚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统筹抓好全员化、全方位、全场域、全体系育心工作,实施“培德润心、启智润心、健体润心、尚美润心、乐劳润心”“五育”联动,融合育人,一体化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开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全员育心,一体化提升教师心育能力,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

紧扣教师培训前端、教师研修中端和教育实践终端,全链式培育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教师培训前端,坚持以全员心育能力提升为重点,建立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与认证制度,系统实施分级试点认证、分类全员用证、分步实施考证、分层管理取证、分项落实保证等举措,推动培训全员化、公益化、体系化,力争到2030年实现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全覆盖。在教师研修中端,着力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研修网络,协调整合各学段教育要素,弥补学段间断层,打通学段间连接,推进教育资源向边远山区、农村地区倾斜,形成“以强带弱”“强强联合”“城乡结合”融合研修新形式,有效架起学段横向衔接、城乡纵向融通的教师专业成长研修“立交桥”。在教育实践终端,通过校长心育论坛、班主任心育能力展示、教师心理健康优质课竞赛、心理辅导室案例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选等举措实现育人队伍培训、研修、实践一体化。

提升教师“心育”能力全市“一盘棋”,优化教师成长机制是关键。重庆两江新区构建“136”心理健康工作模式,通过一个品牌、三项基础、六大举措,抓实五项措施,加强区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为全区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一是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二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研组、校家社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组3支心育队伍。三是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ABC等级培训纳入教育发展改革整体规划和教师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管—培—赛—评”一体化教师全员心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的4项职责。五是将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纳入管理体系,享受班主任工作待遇,明确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序列,保障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

全方位育心,一体化加强心理课程建设,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态化

坚持专业化指导、课程化实施、全域化融合,构建心育大课程群、资源群和研究群。在教育教学指导方面,出台《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修订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编写出版《美好生活 从心开始》(教师版、家长版、小学生版、中学生版)、《重庆市学校师生及家长心理行为指导手册》、《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与危机干预工作手册》等,组织建设大中小一体化线上课程资源“重庆云课堂”400余例。为学校和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遵循依据、行动指南、专家资源,助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在专门课程落实方面,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要求,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确保中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同时鼓励各地各校结合课后延时服务等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专题选修特色课,构建既体现阶段性特点、又注重层次性划分,具有纵向学段衔接、连续性发展特征的心理健康大课程体系。在“五育”并举融合育心课程方面,以身心健全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将5月设立为重庆市中小学“五育润心”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月,通过“培德润心、启智润心、健体润心、尚美润心、乐劳润心”,实现“五育”联动、融合育人,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思政德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建立“五育”并举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建设相互联系、彼此融通的横向学科融通课程体系,有效培育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重庆市巴蜀中学实行“心理健康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套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的“1+4+N塔型矩阵式”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并积极开发融合心育课程,挖掘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在中学生的6年贯通培养中,全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好评。

全场域育心,一体化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实效,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特色化

坚持打造三个矩阵,在布局特色矩阵服务上做文章,一体化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实效。突出“广泛”,打造宣传矩阵平台。通过重庆教育、区县教育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常态化发布,筑牢“心”防线,整体传播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常态化发布开学心育提示类资讯,家长版、教师版、学生版广受好评。重庆市教科院组建了由在渝高校、教指委专家等组成的心理健康公益宣讲团,结合各地各校需求,2024年5月至6月,将为20个区县提供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公益宣讲30余场。突出“规范”,发挥辅导室矩阵效能。出台重庆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强化辅导室心理服务功能,建成中小学心理辅导室4030个,心理辅导室全面覆盖。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5200余场(次),覆盖400万余名中小学生,建立“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心理动态档案。突出“示范”,建设特色区校矩阵。出台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区县、特色学校建设标准,推动区县“一区一特色”、学校“一校一品”建设。未来,重庆市将前瞻性布局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服务矩阵,推动辅导室向辅导站转型升级,增强其在区域心理健康工作行政指挥、业务组织和活动策划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提高心理服务专业工作水平。

重庆市巴南区在多年积累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生命教育“校园行”系列活动的经验基础上,坚持“充满仪式感、五育润心浓、操作接地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思想,定期开展“五育润心·青年教师工坊”“五育润心·整校推进教师培训”“五育润心·巴心姐姐热线”“五育润心·志愿者服务校园行”“五育润心·主题活动月”等系列举措,打造区级“五育润心工坊”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学校特色与“五育”融合的结合点,整合所有学科资源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1所学校打造了“五育润心”特色活动,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学校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样态。

全体系育心,一体化完善心理健康机制建设,推动心理健康工作长效化

在全体系育心上,重庆市着力完善支持保障机制、科研支撑机制和校家社协同机制,长效化推动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支持保障机制建设。重庆市连续4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十五项重点民生实事。2023年,重庆市把“按要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纳入区县考核体系与重庆市“教育强市”督导体系。先后印发了《重庆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条措施的通知》等多个制度文件,推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落地落实。加强科研支撑机制建设。重庆市教科院成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研究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专家库,三个研修平台聚焦统筹心理健康专家资源、学校资源、平台资源,指导全市3935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研科研工作,形成“行政推动、专业引领、基层实践、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加强校家社协同机制建设。针对当前校家社协同心理育人工作职责不清、路径不明、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建立校家社一体化研修网络,配齐家庭教育教研员,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同学会,形成学校主动引领、家庭渗透配合、社会辅助支持相辅相成、相促相融的横向协同育人合力。

重庆市江北区玉带山小学聚焦儿童心理健康,以“你笑起来真好看”为切入点,与家庭、社会牵手,鼓励家长参与心理健康节,设立家长论坛,开展“紫荆五好家长”评选,共同参与“我也是一粒种子”“毕业课程”“家庭公约”“家谱”系列亲子合作课程,开发家长反思课程“撕裂”“凝视60秒”“承载”“给二十年后子女的一封信”及家庭雕塑、家庭沙盘、“房树人”等系列艺术表达。通过环境营造、课程创设、机制促进,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能,让家长感悟和谐的美好,让学生带着微笑学习成长,带着希望的梦想向着明天飞翔。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坚持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场景中去谋划,置身于“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市的大战略中去安排,初步构建起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全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未来,重庆将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巩固拓展“双减”成果为引领,坚持育德、育心、育才相结合,推动心理健康工作从诊断干预型向全面预防型转变,加快构建大健康的工作体系,实现“五育”联动、“五育”润心、融合育人的整体育人效果,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校家社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呵护,坚持“教育目标具象化、教育内容课程化、教学资源序列化、教育活动常态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评价标准化、诊断排查普及化、教育责任体系化、教育督导制度化”,一体化推动心育课程、心育队伍、心育资源、心育研究、心育服务全链贯通,建设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法治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于一体的心理疏导“能量包”,共同系好学生身心健康保护的“安全带”。

分享到:
【打印正文】